【名家專欄】別讓慢性病成為癌症的助攻!「這4招」換你主動出擊!

日期2025/04/14
點閱數182

作者: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 | 腫瘤科醫師 江佳駿 醫師

核稿:南山人壽健康守護圈編輯群

癌症常被視為突如其來的疾病,但其實它可能是身體長期變化的結果。糖尿病、高血壓、慢性發炎等慢性病,會提供適合癌細胞生長的環境,並削弱免疫系統的戰鬥力,使癌細胞更容易發展。腫瘤科醫師江佳駿指出,慢性病不一定直接導致癌症,但如果控制不佳,將可能大幅增加癌細胞壯大的機會。

慢性病如何影響癌細胞生長與擴散?

「癌症本身,也可以視為一種慢性病爆發的結果」,許多癌細胞可能已在體內潛伏多年,而慢性病則可能加速從潛伏階段逐步發展為癌症的過程。慢性病對癌症的影響,主要來自兩大層面:

  • 提供癌細胞更容易生長的環境
  • 當身體長期處於血糖過高或慢性發炎的狀態,會提供癌細胞更理想的生長環境。糖尿病可能促進癌細胞的養分供應,而慢性發炎則會導致細胞損傷、基因突變,進一步增加癌變風險。例如:

    1. B、C 型肝炎患者若未妥善控制,長期發炎可能加速肝細胞的癌變,導致肝癌。
    2. 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可能造成子宮頸長期發炎,最終可能導致子宮頸癌。
  • 削弱免疫力,讓癌細胞趁機擴散
  • 除了提供癌細胞的生長環境,慢性病還會削弱免疫系統,使身體無法有效清除異常細胞。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等若未能妥善控制,可能導致免疫失衡,讓癌細胞有機可乘,進一步擴散。
    糖尿病與吸菸幾乎都會增加所有癌症風險:控制血糖、戒菸,是降低罹癌風險的重要步驟。

    降低慢性病的癌症風險 4步驟從「被動等待」到「主動控管」

    慢性病的發生並非偶然,例如肥胖、代謝失衡、胰島素阻抗,往往在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長時間下來,就可能演變為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提高罹癌風險。建議應從日常生活著手降低風險,規律服藥、定期篩檢、養成健康生活作息,並提前做好醫療規劃。

  • 規律服藥,穩定控制慢性病
  • 許多患者擔心長期服藥會傷害身體,但江醫師強調現代藥物不僅能控制糖尿病、高血壓,還能減少併發症,甚至降低某些癌症風險。以糖尿病的藥物舉例,除了控制血糖之外,還能有保護腎臟、心臟以及降低體重。

  • 定期篩檢與測量,早期發現潛在風險
  • 慢性病患者應掌握自身健康變化,透過定期篩檢與測量,有助於及早發現異常,降低疾病惡化與癌變風險。

    1. B、C 型肝炎患者:定期進行肝功能檢查、腹部超音波,降低肝癌風險。
    2. 有家族病史的高風險族群:定期進行相關篩檢,如乳房攝影、大腸鏡檢查或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
    3. 糖尿病與代謝異常者:應定期測量血糖、糖化血色素(HbA1c)、BMI、腰圍等確保身體健康、穩定。
  • 良好生活習慣,從日常預防癌症
  • 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有助於降低癌症風險,應從日常開始培養:

    1. 飲食均衡:少紅肉、多蔬果,全穀類、低油低糖,避免醃製食品。
    2. 規律運動:每週150分鐘運動,穩定血糖、降低發炎。
    3. 遠離菸酒:戒菸、戒檳榔,降低口腔癌與肺癌風險。
  • 醫療費用與保險規劃,確保未來的選擇權
  • 許多新型藥物或療法雖然能提供更好的治療效果,但健保可能不一定給付,病患需要自行負擔高額費用。江醫師舉例,某些新型降血脂藥物每半年打一針,效果良好,但價格高達六、七萬元,若沒有醫療規劃,可能形成沉重的負擔。

    隨著平均壽命延長、身體自然老化,慢性病幾乎是晚年難以避免的問題,江醫師提醒:「我們不太可能完全預防慢性病,而是應該考慮它何時發生,以及我們手上有多少武器去應對。」
    與其等到疾病發生時才考慮費用問題,不如趁早進行醫療與財務規劃,確保未來有更好的治療選擇,也能減少經濟壓力。

    慢性病或許無法完全避免,但可以決定自己別在疾病來臨時束手無策,現在就開始行動,透過健康管理與財務規劃,確保無論何時面對疾病,都有最佳的應對方式!

    參考資料:

    ※本文章著作權為南山人壽所有,非經南山人壽同意不得任意使用或轉載。

    為您推薦相關文章

    為您推薦相關服務

    尋保障
    相關保險商品推薦
    問客服
    洽詢電話客服中心 0800-02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