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分類
高血壓增中風、心肌梗塞風險,學會這幾招降血壓撇步受用無窮!

你有量血壓的習慣嗎?根據2016-201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8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高達25.82%,盛行率還會隨年齡上升,並且國人十大死因之中,第2名、第4名、第8名都和高血壓有關。 而且,最好不要認為自己目前「低空飛過」就沒事,台灣高血壓學會正研擬新版的高血壓治療指引,將原本收縮壓超過140(mmHg)/舒張壓超過90(mmHg)視為高血壓,改為超過130/80就被認定為高血壓。

日期2022/06/29
點閱數3042
甘酒不是酒?日本正夯飲品「可可甘酒豆奶」幫助穩血壓!

日本平民發酵飲品「甘酒」雖有酒字,但其實並不含酒精,是一種日本傳統飲料,由於相當營養,又被日本人稱為「可以喝的點滴」。近年甘酒也逐漸在台灣打開市場,其健康功效受到注重養生的族群關注,各大通路中已經不難見到甘酒的身影。

日期2022/06/22
點閱數2573
多攝取紅肉容易引起心臟疾病?〔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營養迷思〕

「醫生,我胸口好痛,快吸不到空氣了!」「醫生,我快要⋯⋯」下一個畫面便是醫生於手術室內與死神搶拉病人的生命,這是大家經常在八點檔中看到的戲碼。

日期2022/06/22
點閱數2291
得舒飲食法可以降血壓?〔與高血壓相關的營養迷思〕

「營養師,高血壓該怎麼吃?」「營養師,哪些食物有助於血壓的控制?」這些都是高血壓患者最常詢問的問題。通常大家都覺得高血壓是阿公、阿嬤才會有的「老人症頭」,不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高血壓是全球最常見的慢性疾病,影響全世界十億人口;而且台灣的統計也指出,十八歲以上的民眾大約每四人當中就有一人罹患高血壓,其中,十八∼三十九歲的青壯年人,約每二十一人中就有一人罹患。由此可見,高血壓已經不是過去大家所認知的老人病,各年齡層的人都應該要小心高血壓悄悄找上門。

日期2022/06/22
點閱數1824
洋蔥加醋化身救三高美味調味料,辛酸香美味又健康!

洋蔥又被稱為「蔬菜皇后」,除了辛香刺激的味道,以及爽脆的口感,其富含的營養所帶來的健康效果更是驚人,可望幫助改善三高問題,也就是具有穩血壓、降血脂、緩血糖等效果。 而洋蔥除了製成各式料理以外,日本一名醫學博士更建議和醋一起製成「醋洋蔥」,醋能讓洋蔥中的健康成分增加,健康效果更加分。

日期2022/06/22
點閱數4423
秋葵水、苦瓜水可以降血糖?-〔與糖尿病相關的營養迷思〕

糖尿病人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飲食也可以輔助控制病情、降低併發症風險。因此許多糖尿病患者及家屬常常會問:這個東西可不可以吃?可以吃多少?於是網路上有「喝秋葵水、苦瓜水可以降血糖」的說法,到底真相如何?

日期2022/06/22
點閱數3544
研究發現「呷菜」不只能預防糖尿病和中風,還能防失智!

你有吃青菜嗎?哪怕平常很少關注健康養生話題,每個人或多或少也都聽過多吃菜對健康有幫助,除了豐富的膳食纖維能整腸解便緩血糖以外,蔬菜富含的各種維生素、礦物質也是人體健康所必需的營養,是不可多得的健康夥伴。

日期2022/06/22
點閱數2572
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就從日走一千步開始!

糖尿病最可怕的莫過後續可能產生的眼部疾病、腎臟病、神經病變等諸多併發症,若不能獲得良好的控制,最終可能得面臨洗腎、截肢、失明的命運,為了避免不幸的未來,及早預防才是上策。 而針對糖尿病的預防,美國加州大學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運動防糖尿病不一定要讓自己累到不行,每天只要走數千步就可能降低罹病機率,比起過去研究推薦的10,000步輕鬆不少,對高齡者來說可謂一大福音。

日期2022/06/22
點閱數1973
蒟蒻低卡高纖又有飽足感,幫助減重還能穩血糖!

軟Q的蒟蒻在台灣也是常見的國民美食,雖然本身並無太多味道,但紮實又Q彈的口感,卻讓蒟蒻成為火鍋、滷味、麻辣燙甚至涼拌小菜中的常客,受到廣大饕客們的歡迎。

日期2022/06/22
點閱數3150
四大穩血壓天然食材好吃又健康

許多人誤以為血壓問題在冬天最容易發生,其實秋天也很容易血壓不穩:較大的日夜溫差,以及比起冬天更容易疏於保暖等原因,都是秋天血壓變動的重要原因。 而劇烈變化的血壓會讓血管容易損傷,進而可能提高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每個人都一定要積極預防的健康問題。

日期2022/06/21
點閱數3395
52歲醫師罹糖尿病體重暴增,限醣飲食法半年瘦下10kg

減肥可以說是一輩子的課題,即使年輕時身材苗條,也可能隨著年紀增長、肌肉的流失,基礎代謝不斷下降,使我們即使生活、飲食習慣未有太大改變,體型卻仍可能逐漸豐腴。

日期2022/06/21
點閱數2251
哪種類型肥胖更危險?中風、心肌梗塞風險更高

過去的調查就發現,台灣成年男女的過重、肥胖比率超過40%,讓體重控制成為幾乎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而肥胖其實依照脂肪堆積的的部位不同,危險程度也不盡相同,例如從外觀上就能觀察出腹部凸出的「蘋果型」肥胖,以及下半身肥胖的「西洋梨型肥胖」,健康風險就不一樣。

日期2022/06/21
點閱數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