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灣採購新冠病毒疫苗,因為諸多因素而到貨量不足,難以讓每一位國民都接種,但在有關機關及民間企業的共同努力之下,台灣的疫苗荒獲得了暫時的緩解,朝著群體免疫的大方向前進了一步。
骨質疏鬆症在臨床上沒有明顯的症狀,堪稱是沉默的殺手,許多高齡者往往要到了嚴重的骨折問題出現,住院檢查後才發現自己有骨質疏鬆問題,但傷害已經造成,不少高齡者因此臥床不起、無法活動,不但需要他人照護,更可能因為無法活動而讓身體陷入健康的惡性循環之中。
許多人誤以為血壓問題在冬天最容易發生,其實秋天也很容易血壓不穩:較大的日夜溫差,以及比起冬天更容易疏於保暖等原因,都是秋天血壓變動的重要原因。 而劇烈變化的血壓會讓血管容易損傷,進而可能提高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每個人都一定要積極預防的健康問題。
減肥可以說是一輩子的課題,即使年輕時身材苗條,也可能隨著年紀增長、肌肉的流失,基礎代謝不斷下降,使我們即使生活、飲食習慣未有太大改變,體型卻仍可能逐漸豐腴。
過去的調查就發現,台灣成年男女的過重、肥胖比率超過40%,讓體重控制成為幾乎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而肥胖其實依照脂肪堆積的的部位不同,危險程度也不盡相同,例如從外觀上就能觀察出腹部凸出的「蘋果型」肥胖,以及下半身肥胖的「西洋梨型肥胖」,健康風險就不一樣。
胰臟癌在台灣盛行率約10萬分之9,雖然和腸癌相比盛行率不算非常高,但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2016年約有2,202名胰臟癌患者,同年死亡人數卻高達1,996人,死亡率高達約9成,是死亡風險非常高的癌症類型。
台灣健保支出屢破新高,國發會於今年6月召開的會議中指出,明年的健保醫療給付總額預計約落在7935~8180億元,無疑是納稅人沉重的負擔,若是能減少不必要的支出,也就更能讓最需要健保資源的人不受排擠,節流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即使全球疫苗接種進度持續推進,但新冠病毒疫情仍不知何時能夠止息,這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的生活習慣,例如通勤時就會希望盡可能避免搭乘公車、電車等大眾運輸工具,盡可能減少群聚風險。也因此,有不少人開始採取自行開車,甚至是步行或騎腳踏車的方式來通勤。
近年研究發現,一天若沒睡滿7~8小時,可能會有較高的罹癌、死亡風險,可以說如何睡得好,是每個現代人都必須重視的課題。但實際上仍有不少人受失眠所困,除了不易入睡以外,淺眠、過早醒來等問題都相當常見,不良的睡眠品質除了可能提高罹病及死亡風險外,也可能因為通勤時的精神不濟,造成更直接的意外傷害,不可不慎。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資料,截至6月25日全台已累計14465例確診病例、610例死亡。而就數據來看,死亡案例多數具有慢性病史,高血壓患者比例更是驚人,可見高血壓與新冠肺炎重症化密切相關。然而,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從2016~201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來看,「18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高達25.82%,推估約有508萬人罹患高血壓,且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 由此可見,高血壓患者的照護,將是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時期,守護國人健康的關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