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破部分症狀和舌癌相似,出現一種症狀要提高警覺!

日期2022/06/22
點閱數16915

撰文者:特約編輯張承宇

審閱者:曾崧華醫師


嘴破至少有4種,部分類型和舌癌相似,出現一種症狀就要提高警覺

嘴破不是病,但痛起來真要命!反覆發作的嘴破總讓我們食不下嚥、無法好好享受美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除了可能影響營養攝取,還會帶來情緒上的壓力,讓健康大受影響。

而我們常說的嘴破,也就是口腔內部黏膜發炎的情形,其實依照成因、外觀的不同,至少可以分成4種,不可一概而論。

日本一名口腔外科專業醫師分析了嘴破的各種成因,並提醒有些口腔嚴重疾病如口腔黏膜白斑症、舌癌,症狀都和嘴破很像,一定要多加留意,出現特定症狀應盡早就醫。

嘴破分外傷性、病毒性、真菌性,成因不盡相同,看外觀簡單分辨

日本鶴見大學齒學部附屬醫院口腔機能診療科教授、口腔外科專業醫師中川洋一表示,口腔炎是口腔內黏膜發炎情形的統稱,如臉頰、嘴唇內側的黏膜,以及喉嚨、舌頭內部的黏膜產生的不舒服感覺等,都可能讓生活品質因此降低。

而其實口腔炎的成因不只一種,例如有外傷所引發的外傷性潰瘍,也有真菌、病毒引起的感染性潰瘍等,大致如下:

1.外傷性口腔炎

外傷性的口腔發炎外觀大致會有黏膜腫脹、發紅等症狀,也可能會有表面一定面積的糜爛,或較深的潰瘍情形等。

物理性的刺激是引起外傷性口腔發炎的原因,例如被牙齒咬到,或是燒燙傷、使用了不良的假牙等。

2.病毒性口腔炎

疱疹性牙齦口腔炎就是一種病毒性口腔炎,會在黏膜或皮膚產生小水泡,也會出現在舌頭、嘴唇的內側黏膜,當水泡破裂時就會產生類似於一般嘴破的患部。

形成原因有年紀大、疲勞導致的免疫力降低,讓潛伏在神經節中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再度活化,進而引起病毒性口腔炎。

3.復發性口瘡性口腔炎

口瘡性口腔炎患部中心是白色,周圍則有發紅情形,為直徑約數公釐的圓形潰瘍。

長期、慢性的復發性口瘡性口腔炎(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 RAS)經常因為不明原因復發,過勞、壓力大、睡眠不足都可能誘發。

4.真菌性口腔炎(口腔念珠菌感染)

口腔念珠菌感染又稱鵝口瘡,外觀為舌頭或口腔整上的白色苔蘚狀凝塊。

除了幼兒以外,高齡者也可能因為年紀大唾液量減少、免疫力降低而罹患,長期服用抗菌藥物也可能讓口腔念珠菌大量繁殖,引起真菌性口腔炎。


口腔念珠菌感染病例有增加趨勢,另外口腔出現「白斑」可能是癌症徵兆

針對這些不同的嘴破成因,中川洋一表示,其中真菌感染引起的口腔炎近年似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例如由「念珠菌」增殖所引起的嘴破就是其一。

中川洋一進一步指出,念珠菌是人體本就存在的一種常居細菌群,但卻可能因為我們免疫力的降低,或長期使用抗菌藥物使菌叢分布被打亂等原因,而讓念珠菌異常大量繁殖,進而引發口腔炎。

其中又以唾液量少的口乾族群最常見:唾液的分泌量會因為壓力、年紀增長導致的唾液腺退化,或因為服用降血壓藥物、抗過敏藥物的副作用等原因而減少,甚至有些人因為平常吃了適口性不佳的食物,讓咀嚼數過少而導致口乾等。

口腔炎大多在數日到十日之間會自然痊癒,如果2週以上都未見改善,則一定要萬分警覺,因為可能有口腔黏膜白斑症(Leukoplakia)、舌癌等嚴重疾病的可能性。

也因為症狀和一般嘴破相似,切勿自己判斷病情,務必盡速到耳鼻喉科、牙科、口腔外科掛號治療,以下為口腔黏膜白斑症、舌癌的症狀及特性:

口腔黏膜白斑症:症狀和口腔念珠菌感染很相似

●遍布口腔整體的白斑。

●如果發生在舌頭邊緣,進展為舌癌的風險較高。

●即使出力去刮,白色膜也不會剝落。

●會慢慢、逐漸變大。

●無法自然痊癒。

舌癌:症狀和口瘡性口腔炎很相似

●發生在舌頭邊緣。

●紅色中帶有白色斑點。

●初期時不會疼痛。

●表面凹凸不平。

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資訊也指出,舌癌除了視診,還需要經過觸診來檢查患部硬度,且若已達舌頭組織深處,則可能需要動用CT(電腦斷層掃描)、MRI(核磁共振)等,有必要時還得透過(PET)正子斷層造影檢查、骨骼掃描來確認癌症是否有擴散到全身。

早期舌癌的治癒率高達約8成,因此若發現自己有類似症狀,最好盡早進行檢查、治療,把握治療黃金期。

這樣確保口腔健康不嘴破,避免壓力也很重要

1.保持口腔清潔

●無論是牙齒還是假牙都要確實清潔乾淨。

2.避免口腔受傷

●咀嚼食物時小心不要傷害到口腔黏膜。

●刷牙時不要過度用力,以免傷害口腔。

●假牙或其他牙齒矯正器具如有不合,應盡早請牙醫調整。

3.營養均衡、充足攝取特定營養

●維生素B群:豬肉、動物肝臟、牛奶、大豆製品等。

●維生素A:胡蘿蔔、南瓜等黃綠色蔬菜、鰻魚等。

●維生素C:柑橘類、青花菜、彩色甜椒等。

4.保持口腔潤澤

●常漱口。

●有意識增加咀嚼次數,幫助唾液充足分泌。

●可視自身情況使用口腔保濕凝膠、噴霧或漱口水等。

5.避免壓力

●適時紓壓、改善疲勞問題,避免壓力過大。


你還會想知道▼

●【內分泌系統疾病】風險測一測!

>> https://medi.pse.is/46lhvw

●為您推薦專屬【健檢方案】!

>> https://medi.pse.is/483twe


※本內容由《醫聯網》授權使用,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為您推薦相關文章

為您推薦相關服務

尋保障
相關保險商品推薦
問客服
洽詢電話客服中心 0800-02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