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中,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趨勢。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健康的問題也逐漸變得更加重要。運動是一個有效的保持身體健康的方法,但是對於高齡者來說,安全性也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臺灣預估在2025年底將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比將達20.8%。隨著生活步伐改變,如何調適壓力、找到新的生活重心,成為越來越多人共同面臨的課題。但改變也能帶來新的機會,藉由持續探索生活中新鮮事,也能活出屬於自己的樂齡人生。
台灣正邁向「超高齡社會」,許多台灣中壯年家庭正面臨長照壓力,除民國106年上路的長照2.0持續調整外,長照3.0也將預備啟動,希望透過四大願景減輕國人照護壓力,同時確保長者能享有健康、尊嚴的晚年生活。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部分人曾透過視訊診療就醫,使「遠距醫療」的概念正式進入大多數人的視野之中。但「遠距醫療」究竟是什麼,又可以做到哪些事情呢?
照顧者是一群非常辛苦的人,他們需要照顧特別有需求的家人日常生活,並包含照顧狀況等。這個角色可能是家庭成員、朋友或專業照顧者,而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和負擔是較為沉重的。
聽力損失不僅僅造成人與人溝通上的不便;它對於認知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美國Johns Hopkins研究突顯了聽力損失的隱藏風險,包含行走問題、跌倒與失智。研究表明,輕度聽力損失使失智的風險加倍,中度損失使風險增加三倍,而嚴重聽力損失則使風險增加五倍。
如同肌肉需要運動,大腦也需要透過持續地刺激來活化腦部功能。但你知道嗎?我們的聽覺能力其實在維持大腦活化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篇文章將說明大腦保持活化的重要性,並提供維持大腦健康的三個技巧。
失智並非人類衰老的自然現象,而是一種認知功能退化的疾病,隨著我國人口快速高齡化,失智症和照護失智者已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課題。
台灣有80%以上的失智患者居住在家,65歲以上長者更占大多數,失智者由於大腦病變導致認知功能退化。其中一種退化是「空間認知」,讓他們很難去分辨周遭的環境。適當的環境改造能協助失智長輩生活更獨立,減輕照顧者負擔。 環境改造時,要注意4大重點:無障礙、有刺激、好辨識、好安全,讓失智長輩在家也能安全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