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口不好、聽力變差、講話變慢,晚上總是睡不好,這些生活中的小變化,很有可能是大腦健康亮起了黃燈。老年醫學專家醫師陳乃菁解析「失智症五大危險因子」,帶你認識這些時常被忽略的身體訊號,及早預防避免失智風險的增加。
認知功能的障礙與日常生活功能的退化,除了可能是老化的現象外,更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一起認識這些「不明顯但受到需要重視」的變化,才有機會早一步察覺,為自己與家人做好準備。
聽力損失不僅僅造成人與人溝通上的不便;它對於認知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美國Johns Hopkins研究突顯了聽力損失的隱藏風險,包含行走問題、跌倒與失智。研究表明,輕度聽力損失使失智的風險加倍,中度損失使風險增加三倍,而嚴重聽力損失則使風險增加五倍。
人類的大腦神經數量,隨著人年紀增長,大約超過40歲之後,腦神經細胞開始隨之遞減,此將會影響大腦的相關認知能力,對於整個人的記憶力等產生影響,也常稱此情況是否有失智的跡象。 本篇針對預防失智就從現在開始,不能只單靠運動,需在運動中加入認知訓練,幫助大腦一起運動,活化腦細胞,進而有效防止失智。
睡覺時打呼聲震耳欲聾,甚至會突然停止呼吸、猛然吸氣?小心,這很可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它不只影響睡眠品質,還可能悄悄影響大腦健康,提高失智風險。這些容易忽略的徵兆,你注意到了嗎?
根據107年運動現況調查,65歲以上的運動人口已經來到了85%以上,調查中發現,登山健行是長輩最常做的戶外運動,不過,一次健走可能會有2-3個小時的時間,在這健行過程中,如果肚子餓了、渴了該怎麼辦呢?營養師與您分享健走可以準備的飲料與點心,讓長輩們能走更長的路!
家中長輩是不是有走路無力,步伐不穩的問題呢?小心,這可能是肌少症找上門。 根據衛生福利部調查全台灣約有20%的熟齡長輩罹患肌少症,不過,為什麼銀髮族比較容易發生肌少症呢?跟著本文的腳步,從肌少症治療到肌少症飲食開始瞭解,幫助熟齡長輩遠離危「肌」。
家中長輩隨著年紀的增長,飲食習慣也會出現改變。該如何讓長輩營養攝取均衡,從根本改善長輩營養問題。今天跟著本文的腳步,從老化造成的影響開始瞭解,如何掌握年長者飲食設計原則,並推薦適合年長者的營養餐食品,讓老化也能吃的健康。
在現代社會中,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趨勢。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健康的問題也逐漸變得更加重要。運動是一個有效的保持身體健康的方法,但是對於高齡者來說,安全性也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臺灣預估在2025年底將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比將達20.8%。隨著生活步伐改變,如何調適壓力、找到新的生活重心,成為越來越多人共同面臨的課題。但改變也能帶來新的機會,藉由持續探索生活中新鮮事,也能活出屬於自己的樂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