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的各項功能會不斷衰退,如果再不好好善待自己,健康的晚年就會越來越遙不可及。而定時做健康檢查,就是幫助我們察覺健康危機的重要警鐘,能讓我們及早聽見身體的呼救聲、更早開始改善健康。
台灣的大腸激躁症(也稱為腸躁症)發生率大約在10~20%之間,患者容易因為不定時的腹瀉問題被迫常跑廁所。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社會型態的改變,無論是上班還是上課,往往很難避免使用螢幕等3C產品,讓用眼過度、眼睛疲勞的問題成為現代人難解的一大難題。
現代醫學不斷進步,部分的癌症雖已不是「絕症」,早期發現可以有良好的存活率,但仍屬於難以完全治療、有可能復發的「難症」。
雖然Omicron變異株相對輕症比例較高,且台灣本土Omicron疫情似有趨緩跡象,但我們仍不能掉以輕心,每個人體質、年齡不同,染疫後的健康風險也不盡相同,還是要確實做好防疫工作才是。
暈眩、耳鳴是每個人幾乎都會遇到的症狀,往往不容易找出病因,即使暫時沒什麼大礙,但就像心理面有一根刺,讓人隱隱的不安..
目前,新冠疫情似乎出現緩和趨勢,但長新冠後遺症的患者卻隨著受感染人數而增多。 香港疫情的爆發時間比台灣早,應對長新冠症狀,尤其在老年人長新冠照護的經驗上也較台灣豐富,值得我們參考。
時下生活型態已和過去不同,許多人因為工作壓力大、沒時間運動、應酬等原因,讓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問題,肥胖人口也比過去成長,讓中風、心肌梗塞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猝死也時有所聞。
你有量血壓的習慣嗎?根據2016-201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8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高達25.82%,盛行率還會隨年齡上升,並且國人十大死因之中,第2名、第4名、第8名都和高血壓有關。 而且,最好不要認為自己目前「低空飛過」就沒事,台灣高血壓學會正研擬新版的高血壓治療指引,將原本收縮壓超過140(mmHg)/舒張壓超過90(mmHg)視為高血壓,改為超過130/80就被認定為高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