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南山人壽健康守護圈編輯群
2025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將占總人口數的20%,邁入超高齡社會,預計到2040年會進一步拉高到31%,屆時65歲以上人口數將有671萬人。同時,失智人口成長速度也很快,2024年台灣失智人口約35萬人,盛行率約7.99%,到2041年預估會超過68萬人,盛行率飆升到12%,幾乎是以每30分鐘出現一位失智人口的速度增加中,南山人壽總經理范文偉說:「台灣在迎接百歲人生的同時,也須面對高齡失智的健康議題。」
首本以失智為主題的永續健康白皮書
南山人壽在2022年出版「延長健康壽命白皮書」,凸顯國人不健康餘命有8年,這8年對每個家庭、甚至台灣的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2023年推出「跨世代共好白皮書」,揭露年輕世代對未來最大的憂慮就是健康,當時調查發現有54%的受訪者擔心失智風險。
2024年南山人壽首次啟動生活習慣大調查,發現國人普遍缺乏運動、飲食習慣不佳、作息不正常、壓力過大,不良生活習慣造成慢性疾病風險升高;2025年,南山人壽進一步鎖定失智議題,推出首本主題式永續健康白皮書。
及早留意八大風險因子,降低失智風險
失智是否有風險因子可循?范文偉總經理表示,「2025年永續健康白皮書」藉由眾多文獻的資料研究與分析,並與工研院智慧醫療照護聯盟合作,找出八大失智危險因子,多數可透過生活習慣、飲食、健檢等提早發現,提早預防,有效降低失智風險。
- 膽固醇血症:
中年時膽固醇若大於240mg/dl(每100毫升血液中,膽固醇高於240毫克),失智風險高出57%。
- 缺牙:
缺牙會減少咀嚼動作,抑制血液回流大腦,若不重視牙齒健康或牙周病造成缺牙,影響咀嚼能力,完全無牙又不戴假牙者,失智風險增加53%。
- 睡眠呼吸中止症:
影響深層睡眠品質,失智風險增加43%。
- 聽力障礙:
45~64歲時若聽力減損,使社交、活動下降,失智風險增加2~5倍。
- 語速變慢:
說話速度或語言流暢度降低,罹患偶發性非失智性認知障礙(即CIND)的風險,就增加25%,由CIND再轉為失智風險也會增加25%。
- 塑膠微粒:
每次旋轉寶特瓶蓋就會產生500顆塑膠微粒,掉進水中,市售瓶裝水每公升平均含有24萬個塑膠微粒,失智患者大腦中的塑膠微粒是正常人的3~6倍。
- 獨居:
長期缺乏社交及人際互動、沒有情感支持者,失智風險增加30%,每過兩年再增10%,也就是獨居越長時間,失智風險越大。
- APoEε4基因:
帶有一個APoEε4基因者,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增加3~5倍,若帶有兩個APoEε4基因,則風險拉高到10~15倍,台灣人中有16~18%至少帶有一個基因,也就是每5~6個台灣人就有一個人可能有APoEε4基因,帶二個的約0.5~0.7%。
國人八大不良生活習慣,失智風險增加
國人最擔憂哪些疾病?范文偉總經理說,觀察2024年到2025年連續兩年的生活習慣大調查,2024年國人最擔憂疾病第二名是心血管疾病占53%,到2025年第二名則是失智占 67%,失智症在經過一年後就從第三名變為第二名。
調查也發現,八大不良生活習慣也會讓失智症風險增加:
- 缺少運動又每天久坐:
47%國人每週運動時數低於1小時,超過5成國人每天久坐時間超過6小時。適當的運動應至少每週150分鐘,但調查則顯示,越年輕的族群運動比例越少。
- 晚睡又睡不飽:
近4成國人12點後才睡,尤其18~30歲更是超過5成是12點後才睡,28%民眾是「夜貓族」,常常睡眠只剩5小時。其實較健康的睡眠時間約要7~9小時,且睡眠時間最好在午夜前。現代人熬夜失眠的主因通常是工作壓力與太常使用3C工具,例如追劇。
- 愛吃甜食炸物:
49%受訪者每週都吃一次以上甜食,81%國人月月吃油炸食物。年輕世代甚至40%每週都要吃油炸食物。
- 無法天天吃蔬果:
47%受訪者沒有天天吃蔬果,年輕世代更有58% 沒有天天吃,相反的,有63%的熟齡世代已天天吃蔬果。
- 日常生活充斥塑膠微粒:
有68%受訪者每月都會使用免洗餐具,以年輕世代最多,64%年輕世代每週都會使用免洗餐具,且42%週週會吃微波食品,43%每週都喝瓶裝水。
- 體重過重:
BMI(身體質量指數)合於標準為18~24,但40%受訪者表示自己BMI超過標準,也就是體重過重,甚至是達到肥胖的標準,其中31~50歲的中壯世代有42%是超過標準,51歲以上熟齡世代也有41%超標,反而是年輕世代超標只有27%。這些BMI超標者中,5成以上每周運動不到1小時、每天久坐6小時以上及每周至少吃一次甜食的習慣。
- 未定期看牙醫:
衛福部建議國人每半年一定要定期看牙醫、洗牙,才能預防牙周病或牙齒不健康,但調查中有5成受訪者沒有定期看牙。
- 中壯世代社交活動較少:
14%受訪者幾乎不參加任何社交活動,尤其中壯世代每週參與社交活動的僅有35%,有65%較少參與社交,可能是因仍在累積資產,擔心社交活動花費太多,或三明治族忙於照顧父母及子女。
長照支出成本每月約3.3萬元,缺口達329萬元
調查中也發現,有34%受訪者曾有照護家人的經驗,有36%受訪者照護時間超過四年,平均每月要3.3萬元的照護成本。若請受訪者估算要準備多少長照準備金,平均是682萬元(每月若用5萬元約是11年),估算長照準備金缺口約329萬元,若是30歲以下年輕世代則缺口有447萬元。
在長照準備上,約有77%受訪者表示自己已開始準備,有照護經驗者則已有86%已開始準備長照準備金。而受訪者用來規劃長照準備金的工具中,55%會選保險商品、40%選股票與基金、24%則是銀行定存。
范文偉總經理指出,應對長壽風險的準備,穩定現金流很重要,假設通膨率2%,15年後購買力將從100%下降到74%,部分可用保險方案解決,包含長照險、失智險、牙齒險等,能將日後醫療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
南山人壽陪伴保戶,自信、安心面對百歲人生
「2025年永續健康白皮書」今年新增員工訪談,關心有家人失智長照經驗的南山人壽內勤員工。范文偉總經理說,藉由這些員工的心聲,我們有四大發現:一、失智不是一般老化,二、重大變故也是誘發的因子,三、失智樣貌具多樣性 ,早期症狀其實不易發覺,因此許多患者發現時已經到中度,四、民眾普遍應對失智的準備不足,導致面臨到失智後處置不及。
在「2025年永續健康白皮書」中,也特別邀請臺北榮總副院長王署君醫生、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醫生,及今年失智類暢銷書作者─聯合整型外科診所院長林靜芸醫生,對失智症提出建言。
范文偉總經理指出,從專業醫師的建言,可以得知,失智風險是可以預防的,重要關鍵是預防、早期發現,還有接受治療,「面對長壽風險,南山人壽要陪伴保戶,自信、安心的面對百歲人生。」
參考資料
- 衛生福利部長照司. (2023). 112年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 台北: 衛生福利部。
- 南山人壽(2022)。2022延長健康壽命白皮書。南山人壽股份有限公司。
- 南山人壽(2023)。2023跨世代共好白皮書。南山人壽股份有限公司。
- 南山人壽(2024)。2024南山人壽生活習慣調查報告。南山人壽股份有限公司。
- 南山人壽(2025)。2025永續健康白皮書。南山人壽股份有限公司。
- Solomon, A., et al. (2009). Midlife serum cholesterol and increased risk of Alzheimer’s and vascular dementia three decades later. Dementia and Geriatric Cognitive Disorders, 28(1), 75–80.
- Chen, J., et al. (2018). Tooth loss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dementia and with a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 10, 415.
- Takehara, Sachiko, et al. (2023). Oral health promotion under the 8020 campaign in Japan—A systematic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3), 1883.
- Guay‐Gagnon, Martin, et al. (2022). Sleep apnea and the risk of dement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31(5), e13589.
- Thomson, R. S., et al. (2017). Hearing loss as a risk factor for dementia: A systematic review. Laryngoscope Investigative Otolaryngology, 2(2), 69–79.
- Sutin, A. R., Stephan, Y., & Terracciano, A. (2019). Verbal fluency and risk of dement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34(6), 863–867.
- Nihart, Alexander J., et al. (2025). Bioaccumulation of microplastics in decedent human brains. Nature Medicine, 31(4), 1114–1119.
- Oßmann, Barbara E., et al. (2018). Small-sized microplastics and pigmented particles in bottled mineral water. Water Research, 141, 307–316.
- Welle, F., & Franz, R. (2018). Microplastic in bottled natural mineral water–Literature review and considerations on exposure and risk assessment. Food Additives & Contaminants: Part A, 35(12), 2482–2492.
- Gecegelen, E., Ucdal, M., & Balam Dogu, B. (2025). A novel risk factor for dementia: Chronic microplastic exposure. Frontiers in Neurology, 16, 1581109.
- Desai, R., et al. (2020). Living alone and risk of dement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geing Research Reviews, 62, 101122.
- Shen, C., et al. (2022). Associations of social isolation and loneliness with later dementia. Neurology, 99(2), e164–e175.
- Angelopoulou, E., et al. (2021). APOE genotype and Alzheimer’s disease: The influence of lifestyl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CS Chemical Neuroscience, 12(15), 2749–2764.
- Huang, Ling-Chun, et al. "Age and sex differences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POE genotype and Alzheimer’s disease in a Taiwan Chinese population." 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 15 (2023): 1246592.
※本文章著作權為南山人壽所有,非經南山人壽同意不得任意使用或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