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口不好、聽力變差、講話變慢,晚上總是睡不好,這些生活中的小變化,很有可能是大腦健康亮起了黃燈。老年醫學專家醫師陳乃菁解析「失智症五大危險因子」,帶你認識這些時常被忽略的身體訊號,及早預防避免失智風險的增加。
認知功能的障礙與日常生活功能的退化,除了可能是老化的現象外,更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一起認識這些「不明顯但受到需要重視」的變化,才有機會早一步察覺,為自己與家人做好準備。
聽力損失不僅僅造成人與人溝通上的不便;它對於認知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美國Johns Hopkins研究突顯了聽力損失的隱藏風險,包含行走問題、跌倒與失智。研究表明,輕度聽力損失使失智的風險加倍,中度損失使風險增加三倍,而嚴重聽力損失則使風險增加五倍。
人類的大腦神經數量,隨著人年紀增長,大約超過40歲之後,腦神經細胞開始隨之遞減,此將會影響大腦的相關認知能力,對於整個人的記憶力等產生影響,也常稱此情況是否有失智的跡象。 本篇針對預防失智就從現在開始,不能只單靠運動,需在運動中加入認知訓練,幫助大腦一起運動,活化腦細胞,進而有效防止失智。
睡覺時打呼聲震耳欲聾,甚至會突然停止呼吸、猛然吸氣?小心,這很可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它不只影響睡眠品質,還可能悄悄影響大腦健康,提高失智風險。這些容易忽略的徵兆,你注意到了嗎?
桌球運動不只可動到身體,研究還發現可以改善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等腦部疾病,同時降低憂慮。但動作不當或是缺乏暖身容易導致手腕或膝關節受傷!一起來看專家教你暖身並避免運動傷害。
如同肌肉需要運動,大腦也需要透過持續地刺激來活化腦部功能。但你知道嗎?我們的聽覺能力其實在維持大腦活化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篇文章將說明大腦保持活化的重要性,並提供維持大腦健康的三個技巧。
失智並非人類衰老的自然現象,而是一種認知功能退化的疾病,隨著我國人口快速高齡化,失智症和照護失智者已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課題。
根據國衛院「2023高齡失智友善共融論壇」資料,隨著台灣將步入超高齡社會,失智人口也逐年增加,依據失智症協會的失智症盛行率調查與推估,台灣失智人口於2022年底已達32萬人,預估在未來的20年內,每30分鐘就增加1位失智症患者!
依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估算65歲以上的老人每12人即有1位失智者,失智症由於病程時間較長,初期時行動能力自如但認知混亂,到末期卻又失去行動能力,多樣性的症狀變化,使得失智症照顧十分有難度,因此如何預防失智症以及認識失智前兆就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