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不像感冒會在短時間內就出現明顯症狀,而是許多不良生活習慣長期累積的結果。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台灣成年人(20-64歲)約有四成以上罹患代謝症候群,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至6倍。許多人在不知不覺正逐漸走向成為慢性病的高風險群。
運動是防癌抗老化的第一防線,然而久坐缺乏活動、不健康飲食、肥胖都是引發癌症的主要因素,根據衛生福利部調查2022年國人十大死因,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的前五名。現在帶你了解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藉由輕鬆運動的方式,降低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發生。
慢性病的可怕之處在於「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選擇營養均衡的食物,讓身體獲得所需的養分;每天動一動,讓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養成良好睡眠與作息,讓心情保持愉快;定期健康檢查以掌握身體狀況,才能真正遠離慢性病,擁有更健康、活力的人生。
許多人對膽固醇有不好的印象,將其與心血管疾病連結而敬而遠之,但膽固醇真的不好嗎?造成膽固醇過高的原因是什麼呢?我們又該如何從飲食調節膽固醇?今天就讓營養師帶你破解膽固醇的迷思吧!
根據國健署調查發現,20歲以上的國人竟有22.8%有高血脂!這代表每5個成年人就有1位血脂數值超標,千萬不要以為還年輕,心血管疾病就不會找上你。本篇文章帶大家從食補開始,掌握心血管疾病飲食原則及禁忌,並且推薦日常生活中對血管好的食物,輕鬆找回健康!
癌症的成因複雜,除了基因遺傳、環境污染等外在因素,心理健康也是重要關鍵。長期壓抑情緒、壓力過大,可能削弱免疫系統、進而影響心血管與器官的健康,例如消化道、肝臟和免疫相關器官的發炎反應,甚至無形中提高罹癌風險。
睡眠不足是現代人普遍面臨的健康問題。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9年的調查,台灣有約10.7%的民眾長期受到慢性失眠的困擾。然而,睡眠不足的影響不僅是精神不濟,還會削弱免疫細胞的活性,使身體對抗病毒與細菌的能力下降,容易引發感染或慢性發炎,長期累積更可能對身體帶來不可逆的損害。
膽固醇分為兩種類型: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LDL過高會在血管壁上積聚,形成斑塊,導致血管硬化,增加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膽固醇過高的主要原因包括高脂肪和高澱粉飲食、缺乏運動、壓力過大以及遺傳因素。要怎麼有效控制膽固醇,專家解方看這裡。
高尿酸是普林代謝產物,當身體排泄不足或過度攝取普林食物,尿酸濃度會過高。高尿酸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且常會被人忽略,若尿酸持續過高,會在關節形成痛風石,導致痛風發作,並可能引發腎結石、心血管疾病和腎衰竭等健康問題。一起來聽聽如何透過遠距健康管理來提醒客戶身體的尿酸相關指數並給予健康建議吧。
游泳是一項全身性運動,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並預防中風,但肩膀傷害是常見問題,因此熱身時需特別注意旋轉袖肌群的活動,確保每個角度都得到充分伸展,特別是核心和上背肌群的強化,有助於保持身體穩定,減少肩膀壓力。一起來看專家教你熱身及收操,讓你在運動時,避免運動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