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南山人壽健康守護圈編輯群
65歲的林先生退休後,生活步調慢了下來,但家人最近發現,他的說話語速變得比以前更慢,有時要講一件事,會停頓很久才接下一句話;家人詢問他剛剛看的新聞在說什麼,也常常是含糊其詞。
一開始,大家以為只是因為年紀大了,反應漸漸不靈光,直到有一次孫子在旁邊叫了好幾次「阿公」,他都沒有反應,全家人才驚覺,林先生的情況可能不是單純「年紀大了」。
認知功能的障礙與日常生活功能的退化,除了可能是老化的現象外,更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一起認識這些「不明顯但受到需要重視」的變化,才有機會早一步察覺,為自己與家人做好準備。
講話越來越慢,語言功能退化的早期徵兆
你有沒有發現,家中長輩最近講話變得比較慢,常常講到一半就停住,或總是用「那個啦」、「你知道啦」帶過?別太快認為只是變老了,這也可能是失智症悄悄發出的警訊。
研究分析美國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的資料結果指出,語言表達的流暢度與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兩者之間有明顯關聯。「好好表達」把話講清楚看起來簡單,但其實仰賴大腦多個區域的整合運作,當這些區域退化時,可能導致句子變短、語意組織困難,說話也不再像以往那樣流利清晰。如果你發現長輩講話越來越慢、句子變短、詞不達意,甚至常常找不到適合的詞彙或字句,就需要開始提高警覺。
聽不清楚,失智風險同步上升
很多人以為聽力退化只是正常老化的現象,但這個問題也正在影響大腦。當人聽不清楚時,大腦就需要花更多心力去「猜」別人說什麼。這種長期過度的神經負荷,會讓大腦更快疲勞、退化。根據研究,有中度聽力損失的人,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三倍以上,嚴重聽損者甚至接近五倍。此外,聽力退化的人往往會變得不愛講話、不想參與聊天討論,社交互動與大腦刺激變少,形成惡性循環。
別忽略大腦的求救訊號
許多失智的早期徵兆並不是「記不得」,而是語言與感官的細微變化。
例如:
- 說話越來越慢,詞彙明顯減少
- 聽不清楚,需要重複,對話越來越吃力
- 情緒起伏大,容易激動或沮喪
- 做事順序混亂,無法完成日常的任務
這些看似生活中的小狀況,其實是我們的大腦正在發出求救訊號。只要多觀察身邊的長輩親友,就能提早發現、提早準備。
預防失智,四件事全家人一起進行
雖然目前還無法完全避免失智,但可以從以下四件事開始,讓大腦保有更多彈性與健康:
1. 定期檢查聽力
聽力問題容易被忽略,但聽力的退化會連帶影響語言與認知能力。建議與醫師配合接受治療、或及早配戴助聽器,有助於維持大腦的活力。
2. 多互動、多說話
多參加社區活動、主動聊天、與人分享生活,除了紓壓、增加生活中的變化,同時也在維持語言與思考的能力。
3. 多運動
適度運動能促進腦部血液循環,降低失智風險。散步、爬山、游泳等都很適合中高齡族群。
4. 為未來做好健康與財務規劃
失智是長期的戰役。及早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並提前規劃好相關的保險保障,才能減輕照護負擔、也讓家人安心。
從今天起,多留心家中長輩的語言表達與聽覺的變化,也提醒自己──及早發現、及早規劃、及早行動,才是給全家最好的保障。
參考資料
※本文章著作權為南山人壽所有,非經南山人壽同意不得任意使用或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