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從餐桌上的選擇開始

日期2022/06/15
點閱數2240

文/眾匯智能健康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王欽堂

(原文刊登在經濟日報健康管理專欄)


「健康,決定於餐桌上的選擇。」只要願意改變,只要願意落實健康飲食到生活中,其實,健康唾手可得!


醫學上早就指出,現代人的疾病問題,包括各式癌症,根源多出在營養失調和毒素累積兩大因素,而不管是營養失調或毒素累積,都和飲食息息相關,這是一個全民教育、醫學教育、健康政策及產業結構等的議題。


在分析了過去超過3,000筆,曾接受大腸鏡與乙狀結鏡檢測顧客的檢測資料後,發現了「大腸息肉」發生率上升的驚人比例,以及年輕化的趨勢。我們發現超過95%民眾腸道有異常狀況 ,而異常中有三成以上可檢測出息肉。另外,從患有息肉的資料中分析,49歲(含)以下患者更超過六成之譜。


息肉常是大腸癌的前身,需視類型判斷是否可能轉為大腸癌。因此,發現息肉不一定都需要切除,但若是腺性息肉,則須儘速處理,以防轉變為大腸癌。醫學上建議民眾一定要定期做大腸鏡檢查,掌握腸道健康狀況。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資料,大腸癌已經連續六年蟬聯所有癌症發生的第一名。大腸癌初期無症狀,不但病人容易忽略,且糞便潛血檢測有可能會呈陰性反應,錯失治療良機。


大腸癌零期發現五年存活率為86%,到了四期後即剩12%,不只存活率跳躍式下降,且後期處理可能會在腹部用人工肛門,加上種種醫療相關費用,不只對身體與心理造成影響,同時加重經濟上的負擔。 


【顧好腸胃 全身受惠】健檢方案實施中


大腸鏡與乙狀結腸鏡是檢測腸道健康的常見方式,但乙狀結腸鏡只能檢測到腸道前60公分,完整度低於可全腸道檢測的大腸鏡。息肉分為增生性與腺性息肉,只有腺性息肉會癌變,增生性息肉並不會轉變為大腸癌,目前已有技術可從大腸鏡中看出息肉屬性,若發現腺性息肉則建議切除,並定期追蹤。


值得注意的是,大腸癌雖好發於五、六十歲的長者,但因為飲食西化以及現代人常見混亂作息(包含睡眠、用餐、運動時間等)等原因,三、四十歲發病者變多,且較為年輕時發病,可能因為細胞較活躍的關係,讓癌化的進程比長者快,是一大隱憂。


生活習慣差 健康大隱憂

有一位顧客,從事體力勞動工作,不菸不酒,在四十多歲時罹患大腸癌。所以不應自認年輕,就疏忽大腸鏡的重要性。若有大腸癌家族史者,更需小心預防。如大腸鏡發現腺性息肉後,不馬上處理,難保是否近期就癌化,或割除後,不良習慣未改,如抽菸、熬夜、攝取過多紅肉等,依舊可能長出腺性息肉甚至轉為大腸癌。   


【線上詢問醫師】省時又安心!



※本內容由《醫聯網》授權使用,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為您推薦相關文章

為您推薦相關服務

尋保障
相關保險商品推薦
問客服
洽詢電話客服中心 0800-020-060